夏朝,这个神秘且扑朔迷离的古代朝代,一直以来让人充满好奇与疑问。相比之下,晚于夏朝的商朝遗址——殷墟,早已被考古学家所发现。甲骨文的出土更是让商王世系的脉络得以清晰展示。而夏朝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尧舜文明,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也为这一文明的存在提供了实证。然而,夏朝的实物遗存,却依然没有明确的证据,直到今天,唯一能与夏朝相联系的遗址就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。尽管这个遗址为考古学界提供了夏朝后期都邑的证据,但其是否能代表整个夏朝的全貌,仍然存在疑问。
那么,夏朝到底有没有存在呢?答案显而易见——肯定存在。根据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,“自禹至桀十七世,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”。这表明,夏朝的存续时间长达四百多年,且历代有王位传承。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认定,夏朝的存在超过了四百年。更有证据表明,战国初期,大禹的直系后代所建立的杞国依然存在,而曾在南方一度崛起的越国,也被认为是夏人后裔。这些历史事实无不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。
然而,夏朝虽存在四百多年,却没有留下文字,成为了“疑古派”质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的一个重要议题。为什么文字如此重要呢?因为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根本工具,只有通过文字,智慧和经验才得以跨越时间,传递给后代。如果一个文明没有文字,它就无法记载历史,也无法系统地传递知识与文化,因此很难被认定为一个高等的国家。
展开剩余66%尽管夏朝的存在已被确立,但其文字遗存依然没有被发现。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未出土夏朝文字,这不禁让人思考:夏朝究竟是否曾拥有文字?如果有,又为何没有流传下来呢?或许,诸葛亮南征时的见闻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解释。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诸葛亮在平南中之战时,曾见到一种奇特的“夷经”。这种文字是象形文字的早期形式,只有少数巫师能解读,普通人难以理解。这种“夷经”的出现,与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刻画文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可见,当时的夷人文明也处于象形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,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。
正如夷人文明是一种文明演进的缩影,夏朝同样处在新石器时代向国家文明过渡的阶段。夏朝的文字或许也与夷经相类似,使用的是结绳刻木这种易于腐烂且难以保存的形式。专门的巫师负责记录与解读,而这些文字主要用于宗教祭祀,传递给少数负责宗教事务的人们。因此,夏朝的文字可能是封闭的,局限在少数人的手中,难以流传到更广泛的民众。
而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,即便夏朝最终灭亡,它所创造的文明与制度也有可能被后代继承。但夏商易代的特殊性使得情况有所不同。夏朝的文化起源区域位于考古学上的西方,接近仰韶文化,而殷商文化则起源于东方的“大汶口文化”。两者在时间上是并存的,但文化脉络却各自独立。商朝的文字(甲骨文)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得以广泛传播,而夏朝的文字与文化则未能留存下来。
商朝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占卜,商王几乎无日不卜,每次占卜都将卜兆刻在龟甲兽骨上,作为记载和传承之用。甲骨文的流传广泛,也正是因为商朝的贞人不仅为商王服务,还通过祭祀活动教导百姓,推动文化的传播。而商朝建立的广阔疆域,也使得甲骨文有了更广泛的应用。这与夏朝文化的传承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夏朝的文字很可能未能广泛传播,最终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